其次,能量消耗分析显示,意识状态编程方法比直接控制方法平均节能40%以上,在某些操作中甚至高达70%。这暗示该方法不是强制改变,而是找到了更符合物质"自然倾向"的变化路径。
第三个发现最为惊人——在某些实验中,记录仪捕捉到水分子的量子状态变化似乎略微"先于"李默对应的脑电波变化,提前时间虽然极短(毫秒级),但在多次重复实验中始终可见。
"这太奇怪了,"张磊盯着时间序列分析图表,"几乎像是水在某种程度上'预测'了你的下一步操作。"
李默思索片刻:"或者,这反映了量子层面的非局域性和时间非线性。可能在量子信息场中,严格的'先后'关系并不总是适用。"
最后,在深入分析共振波形时,张磊发现了一个隐藏模式——当转化为音频信号时,这种波形产生了一种和谐的音调,而不是随机噪声。这种音调模式在不同实验之间保持惊人的一致性,暗示可能存在某种基础"语言"或"协议"在信息交换中起作用。
-----
第二天早晨,张磊和李默决定邀请林小雨观看实验记录。作为团队中的哲学思想家,她可能提供不同角度的见解。
林小雨专注地看完录像和数据分析后,长时间保持沉默。最终,她缓缓说道:"如果这些观测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对话'的本质。这不仅是科学突破,也是哲学和认知领域的革命。"
她指出,数据中的共振模式和看似预测性的反应,都暗示物质世界可能具有某种基础的"感知力"或"响应性",这与古代哲学中的多元思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东方哲学一直强调物我同源,西方某些思想流派也探讨过泛意识论。现在,这些古老观念可能找到了科学基础。"
李默好奇地问:"你认为这种'对话'是什么性质的?它是否意味着物质有某种初级意识?"
林小雨谨慎地回答:"我认为机械的二元论——要么完全无意识,要么拥有人类式意识——可能过于简化。现实可能更像是一个光谱,从基础的'响应性'到复杂的自我意识。你的发现可能揭示了这个光谱中通常被我们忽视的区域。"
张磊若有所思:"如果按这种理解,我们的记录仪可能捕捉到了这种基础响应性的具体表现。这不是人类式的思考或意识,而是一种更基础、更原始的信息交换和调谐能力。"
-----
下午,团队决定进行最后一项关键测试:薛薛实验。如果动物意识也能与物质产生类似的交互,那将进一步支持这一发现的普遍性。
在林小雨的帮助下,他们将薛薛带到实验室,安装了简化版的监测设备。实验设计很简单——让薛薛专注观察装置中的水滴,同时记录两者的数据。
结果令人振奋。虽然没有经过任何训练,薛薛的专注观察确实引发了水分子的量子状态变化。这些变化虽然不如李默的意识状态编程那样强烈和结构化,但确实存在,而且呈现出独特的模式——既不同于自然随机波动,也不同于人类意识的影响模式。
更有趣的是,当薛薛显得特别感兴趣时,共振效应明显增强,几乎像是一种本能的"调谐"能力。这种现象支持了团队此前的猜测:或许动物天生就更容易与物质世界的基础响应性和谐共处,因为它们不受人类复杂思维的干扰。
"这是客观证据,"张磊看着数据记录,声音中带着惊叹,"意识与物质之间的交互不是主观错觉,而是可测量的现象。而且看起来,这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生命的基本特性之一。"
-----
晚上,团队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讨论这些发现的意义。维尔斯教授和玛丽亚也应邀参加,聆听了详细的实验报告。
"记录仪中的这些证据改变了一切,"维尔斯教授沉思道,"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主观体验。这些是客观、可重复的现象,符合严格科学方法的要求。"
玛丽亚专注于技术层面:"意识状态编程的可测量效果意味着我们可以开始系统化这一技术,甚至可能开发辅助设备,帮助人们更容易达到这些特定的意识状态。"
张磊则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数据显示不同物质对意识交互的响应程度不同。这暗示某些物质可能天生更'敏感'或'响应',这可能为材料科学开辟全新方向。"
当讨论转向公开这些发现的问题时,克莱斯特的警告再次被提起。这些客观证据使得发现更具说服力,也更具潜在的颠覆性。
会议结束时,李默陷入沉思。记录仪中的证据彻底改变了他对自己能力的理解,也为团队提供了继续深入研究的坚实基础。他想起三个月前,当他第一次意外改变咖啡时的困惑和恐慌,与如今的系统性理解形成鲜明对比。
回到宿舍,李默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我们捕捉到了意识与物质对话的客观证据。这不再是主观体验或哲学猜想,而是可测量、可验证的现象。记录仪中的数据告诉我们,物质世界不是死寂的舞台,而是活跃的参与者。每一个原子、每一个分子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应',与周围环境进行着某种基础层面的'交流'。
我们可能站在认知革命的边缘——一个重新定义人与世界关系的转折点。但这种力量带来巨大责任。如果意识确实能够与物质进行对话,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书写'现实。我们的思想、情绪和意图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深刻地塑造着物质世界。
明天,我们将开始设计更全面的实验方案,探索这种交互的边界和可能性。但今晚,我只想感谢那滴小小的水滴,是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互联、更加动态、也更加神奇的宇宙图景。"
窗外,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在宇宙某处,无数的原子和分子可能正以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交谈",组成一曲宏大的宇宙对话。而人类,只是刚刚学会倾听的初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