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崔仙芝的面色一下就更严肃起来,问道,“什么细节?”
李世民走过来,指着卷宗,“他们约定的借款期限,是一个月。”
赵子瞻疑惑地看着弟弟,“对,是一个月啊!”
李世民点头,“按常理,有人欠债不还,债主最迟会在最后一日上门讨债,也就是说,薛寿本来该在二月初七去讨债的。他既然能为了两贯钱断人腿脚,可见并非善类,那么,为什么又会好心的推后几日再去讨债呢?”
崔仙芝立刻顺着他的话头飞速推演着各种可能性,同时,脑中也冒出了一个更深的疑惑:
赵家二郎一个毫无涉世经验的少年,为什么会对这些断案证据如此的轻车熟路?
赵子瞻倒没想太多,正一脸自豪地看向侃侃而谈的弟弟。
很快,崔仙芝又问,“好,假设王阿四确实在二月初七还了借款,这借条,又是怎么回到薛寿手中的?”
赵子瞻飞快回神,抢答道,“抢的,偷的,捡的。”
崔仙芝摇头,“薛寿经常放贷,如果从借款人手中偷抢借条,名声早就坏了,民众哪敢再找他借钱?至于捡,他又不能未卜先知,怎么知晓王阿四的借条会掉落?”
李世民斟酌着开口,“如果是旁人无意间捡到,再还给他这个债主的呢?想要证明这个推测,就要找到第三个证人。”
崔仙芝若有所思点点头,起身理了理身上的官袍,
“好,我回去再仔细想想。”
顿了顿,他又饶有兴致看向李世民,
“我听子瞻说,你今年不打算参加宗正寺的科举,往后也不想回书院读书了?”
李世民笑得一脸乖巧,“是的,学生荒废学业已太久,暂时有心无力,想再等等看。”
他前世,从唐国公府的二公子成为大唐的太尉、尚书令、天策上将,后来又在长安当了二十三年的皇帝,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偏偏,还真没参加过科举。
一开始,他本来还颇有兴致想挑战一下,但仔细一打听——
在大宋朝,宗室成员不能参加面对天下读书人的科举,而皇室为他们精心设计了一种“特供科举”,这种被阉割了一半题目的科举,相比前者,录取机会大大提升。
但作为代价,宗室子弟要面临另一重尴尬:考上了也不得领兵,不得拜相,不得入蜀为官,不得沿边差遣,不得参预枢密院等机政。。。。
总而言之,比起“唐时名臣,多出宗室”,大宋朝对宗室的防范十分严密。据说,就算皇帝至亲的兄弟子嗣,也只能被任命有职无权的闲职,更别提他们这种旁支远亲了。
也就是说,就算他耗费大量时间筹备科举,最多只能跟兄长一样,被派到县衙当个从九品的职事小官。
崔仙芝闻言,立刻就笑着接话了,
“我身边还缺个文吏,时明敏捷聪慧,性子又稳重,可想进衙门历练一番?”
如今县丞和主簿年事已高,又有些明哲保身不想沾事,对崔仙芝很多决策难免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