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黑白胶片拍摄电影,那是五十多年前的手段。现在拍电影的唯恐自己拍摄的画面不够绚烂不够华丽,唯恐色彩不够丰富。黄昏也曾经看过不少所谓的大片,感觉有些导演地思路出了问题,仅仅满足于用画面糊弄观众,而不是想办法去弄好故事。舍本逐末,过尤不级。按照黄昏的说法“这种大片就是在强奸观众的眼睛。”观众一进电影院,就完全被那种铺天盖地的色彩给淹没掉,完全没有自主思考的余地。
其实,这种电影只要钱足够多,任何人都能弄出来。反倒是黄昏现在所拍摄的南京,1937很是考量剧本和导演以及演员的功力。摄影师的能力大小反倒不是那么重本。
“放心地搞,听我地指挥。”黄昏这么对摄影师说:“不要怕弄不好,大不了拍成纪录片的风格。你不用考虑技巧上的东西,那些东西没用。对这部电影也不起什么作用。我的设想是,静态画面要多过动态画面。”
“镜头不要集中在演员身上,演员不重要,在大历史背景下,个人是可以忽略的。”
“打开摄像机,将它摆放在那里就可以了。剩下的工作我们会做好。”
“将人物往后推,推到看不见的程度。”
“将背景和氛围拉到观众面前,让那种沉重排山倒海而来。压迫他们,窒息他们。”
“不不不,不需要感动观众。不需要的。对于看不懂我电影的观众,我鄙视。”
“好了,我累了时间停止。”
如此种种,简直可以编辑一本黄氏语录大全。不过,黄昏不想这么做。历史是不能亵渎的。
他们开始招收工人。
电影画面上,白色开始增加,天空开始变得明亮。新的人生开始了。
低廉的人工,巨大的市场让华侨黄昏惊喜莫名。
“会发财的。”看着排队前来应聘的工人,隔着玻璃窗户,他手中拿着一只粗大的雪茄,用打火机打着火。
特写镜头:拿打火机的手微微颤抖,夹雪茄的左手无名指上,一只硕大的钻石戒子不停晃动,逐渐占据整个画面。
王茹走进办公室,从后面抱住黄昏,用非常非常土气的美国英语喃喃自语:“亲爱的,我很不安。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啊?”
“会的,一定会。”黄昏回头吻了吻自己的妻子,轻轻说:“看看外面,这么多人眼睛里的渴望。是一个伟大的,热爱生活的民族。上帝说,都要幸福,所有的人都要进入天堂。”
二次大战开始前的那一面段时期正是美国经济大腾飞的时代,仿佛只要一弯腰,地上就会有黄金在闪光。
自信满满的中产阶级一直都在乐观地信奉一个朴素的真理“只要你努力,生活就会回报你甘美的果实。”
1937年初冬还是有着一丝温暖的。
他们都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