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小说网

芊芊小说网>宋慈编辑的洗冤集录 > 第16章(第2页)

第16章(第2页)

宋慈盯着贾老头,忽然道:“是不是因为绍熙内禅?”

贾老头如同喝水突然呛到了一般,剧烈咳嗽起来,最后闭上了眼睛,把头往枕头内侧一偏,说什么也不肯吱声了。

宋慈没有再继续追问。贾老头虽然不肯再回答,但方才的只言片语已足够宋慈推想出答案。贾老头过去是内侍黄门,也就是宦官,常年待在宫中,不可能有经常出宫的机会,他能收养贾福十年,让其吃饱穿暖不说,还能做到从未亏待过分毫,可见十年前他便已离开了皇宫,那就是说,古公公赏给贾老头金银珠玉,至少也是十年前的事了。古公公十年前就能赏出这么多金银珠玉,这些金银珠玉不可能凭空而来,尤其是那几枚玉扣,与韩淑获赐的御赏是同等品相,可见都是御用之物,只怕都是从皇帝那里得来的御赏。不仅得到了御赏,古公公还在当时升任都都知,从御药院的奉御,一跃成为宦官之首。彼时当今圣上刚刚登基,可谓是刚一继位掌权,便给了古公公高官厚禄,可见古公公一定立下了什么大功。当时能有什么大功可立?屈指数来,便只有从龙之功,也就是绍熙内禅。

大宋自建炎南渡以来,从高宗皇帝到孝宗皇帝,从孝宗皇帝到光宗皇帝,再从光宗皇帝到当今圣上,都是皇帝在世时传位,有着“三朝内禅”之美誉。但前两次内禅,都是皇帝主动禅让皇位,第三次内禅,也就是绍熙内禅,却瞒着当时还在位的光宗皇帝,由以赵汝愚和韩侂胄为首的群臣借太皇太后吴氏之名推行。彼时光宗皇帝在位仅仅五年,他本是孝宗皇帝第三子,孝宗皇帝因其英武才能很像自己,这才禅位于他。然而即位之后,光宗皇帝便开始常年患病,病情时好时坏,反复无常。

光宗皇帝之所以患病,与其皇后李凤娘大有关联。李凤娘贵为皇后,却生性善妒。有一次光宗皇帝洗手之时,见端盆宫女的双手白如凝脂,嫩似柔荑,大为愉悦。李凤娘听闻此事,不久便给光宗皇帝送来一食盒,里面装的竟是那宫女的一对纤手,令光宗皇帝深受惊吓。当时光宗皇帝对一位姓黄的贵妃宠爱有加,李凤娘不能容忍,便趁光宗皇帝出宫祭天之时,派人杀害了黄贵妃,对外称黄贵妃是暴病而亡。光宗皇帝得知黄贵妃的死讯,为之伤心落泪。加之这次祭天极不顺利,一整天都是风雨大作,黄坛烛火尽灭,以至于祭天大礼无法举行。诸多变故交织在一起,光宗皇帝自认为获罪于天,内心惊惧,就此一病不起,虽然能勉强上殿听政,人却是目光呆滞,言行乖张。光宗皇帝无法正常处理朝政,大权逐渐旁落李凤娘之手。李凤娘趁机滥权,封自家李氏三代为王,李氏一门获得显赫权势,上至亲族,下到门客,尽皆推恩为官,李氏家庙更是明目张胆地僭越规制,守护的卫兵竟比太庙的还多。

彼时孝宗皇帝为太上皇,居于重华宫。眼见光宗皇帝常年患病,再无半点英武之气,再加上光宗皇帝唯一的嫡子赵扩又不聪慧,太上皇颇觉后悔。当年太上皇选择储君之时,因其长子赵愭已经去世,理当立次子赵恺为储君,但因三子赵惇英武类己,最终越次立了赵惇,也就是后来的光宗皇帝。太上皇的长子赵愭无后,次子赵恺不久后也病逝,但留下了一子赵抦,时封许国公。太上皇本就觉得对次子赵恺有所亏欠,赵抦又极为聪慧,便希望光宗皇帝将来能把皇位传给赵抦。光宗皇帝想立自己的嫡子、当时已获封嘉王的赵扩为太子,太上皇不许,父子之间就此失和。李凤娘得知此事,在宫廷内宴上借机发作,当着太上皇的面直言:“嘉王是我亲生,为何不能立为太子?”太上皇勃然大怒,光宗皇帝则是默不作声。此后李凤娘搬弄是非,挑拨光宗皇帝和太上皇之间的关系,说探知太上皇备好了毒药丸,要趁光宗皇帝过宫问安之时,将光宗皇帝毒杀废黜,叫光宗皇帝不要再去重华宫。光宗皇帝本就因为立储一事对太上皇生出嫌隙,担心太上皇当真会废黜甚至加害自己,从此把原定的一月四朝太上皇的规约抛诸脑后,不再去重华宫朝拜问安,就连太上皇过寿,光宗皇帝也拒绝过宫上寿。

大宋一向以孝治天下,天子孝行有亏,就此引发了历时数年之久的过宫风波。朝臣们因为光宗皇帝拒绝过宫,不断进谏,数百太学生联名投匦上书,上至官员士绅,下至贩夫走卒,谈论此事时都摇头叹息,民间更是滋生谣言,说光宗皇帝深居后宫饮酒宴游,却坚决不过宫向太上皇问安,有太学生甚至为此散布文章,说“周公欺我,愿焚《酒诰》于康衢;孔子空言,请束《孝经》于高阁”,讽刺光宗皇帝无德不孝。即便如此,光宗皇帝受制于李凤娘,仍不肯过宫侍奉太上皇,甚至好几次答应过宫,临出发时却又反悔,可谓是反复无常。后来太上皇病重,直至驾崩,光宗皇帝也没去重华宫问疾,甚至拒不执丧,引发朝野动荡。当时民间私相传言,说大宋出了个疯子皇帝,这是乱世亡国之兆,以至于许多人都觉得天下将乱,临安城内不少市井百姓举家迁徙,居城内者移居村落,居城郊者移居旁郡,富户之家纷纷私藏金银,以至于市价为之倍长,就连后宫妃嫔们都悄悄打点细软送回娘家,应付即将可能发生的动乱。这样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实则当时京口诸军讹言汹汹,已经跃跃欲动,襄阳归正人陈应祥准备了数千缟巾,诱聚亡命,以替太上皇发丧为名,图谋变乱,可以说种种祸变已在酝酿之中。

在此局面下,宰相留正在众朝臣的建言下,反复上书光宗皇帝,请早立嘉王为太子,以安定人心。光宗皇帝先是许之,后又御批八字:“历事岁久,念欲退闲”。皇帝刚刚答应立太子,突然又说“退闲”,留正揣测不透圣意,心中惧怕,上表乞请致仕。工部尚书赵彦逾向时任知枢密院事的赵汝愚进言:“听说皇帝有御笔,何不就立嘉王?”功莫大于从龙,赵汝愚遂决定行内禅之事,以安天下。因知閤门事韩侂胄是太皇太后吴氏的侄女婿,赵汝愚于是通过韩侂胄取得了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将嘉王赵扩和许国公赵抦一起召入重华宫,以光宗皇帝患病不能执丧为由,当着赵抦的面,拥立赵扩即皇帝位,尊光宗皇帝为太上皇,皇后李凤娘为太上皇后。当时赵抦被召入重华宫,因为重华宫本是太上皇的寝宫,太上皇生前又有意立他为储君,他以为自己有可能位登九五,想到大宋一贯的扫阁传统——新君一旦即位,市井百姓可进入其旧邸,拾取剩遗之物,谓之扫阁——是以入宫之前,他还专门做了准备,以免扫阁时损失太多。哪知到头来,竟是赵扩即位,之所以召他入宫,是为了当面断绝他做皇帝的念头。内禅消息传出,嘉王府被临安百姓扫阁一空,赵抦最终只被晋封为吴兴郡王。

对于这场内禅,光宗皇帝一直被蒙在鼓里,当得知自己成为太上皇后,他长期拒绝接受赵扩的朝见,不肯搬往为太上皇准备的寝宫。他本就担心失去皇位,如今终于应验,病情因此越发严重。李凤娘失势之后,对光宗皇帝反倒不再像以前那般咄咄相逼,常以杯中之物来宽解光宗皇帝的心情,还反复叮嘱内侍和宫女,不要在光宗皇帝面前提起“太上皇”和“内禅”等字。六年之后,二人于同一年崩逝。

这场绍熙内禅,因为此前持续数年之久的过宫风波,可谓闹得天下皆知。人人都知道光宗皇帝体弱多病,反复无常,知道赵汝愚和韩侂胄立下了从龙之功,共掌权柄,韩侂胄更是在一年之后扳倒赵汝愚,借理学之禁打压异己,从此独揽朝政达十年之久。

宋慈也知道这些事。从贾老头听到“绍熙内禅”四个字后的反应来看,他便知道自己没有猜错,古公公之所以赏给贾老头那么多金银珠玉,就是因为绍熙内禅。一瞬间,诸多疑惑豁然而解,他一下子想明白了韩侂胄的秘密是什么。

在贾老头的床前站了许久,宋慈转过身去,将那枚玉扣揣入怀中,离开了贾老头的住处,向许义告了别,一步步地走出报恩坊,一步步地向太学走去。不再似先前那般着急赶路,他这一路上走得很慢,对周遭的人与物全不理会,只是时不时地抬起头来,朝阴沉沉的天空望上一眼。

宋慈慢慢地走回了太学,走回了习是斋。

就在习是斋外,一声尖声细气的“宋公子”忽然传来。

宋慈循声望去,看见了站在不远处、穿着一身青衿服的史宽之。

宋慈没理会史宽之,径直走进了斋舍,片刻之后又出来,却见史宽之已经来到了斋舍门外。宋慈仍不理睬史宽之,打算从其身边走过。

史宽之横手一拦,笑道:“宋公子,我可是在太学闲逛了大半个时辰。”

“有劳你久等。”宋慈道,“上次泥溪村的事,是你救了我一命,不管你为何救我,总之多谢你。但你想要的东西,不在我手上,你请回吧。”

史宽之道:“我还没开口,宋公子便知道我为何而来?”

宋慈看了史宽之一眼,道:“你非太学学子,却身穿青衿服来此,手不拿折扇,那是不想惹人注目。你是史大人的公子,时下来见我,无非是为了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

史宽之来见他,定是史弥远吩咐的。此前已有杨次山为虫达留下的证据而来,史弥远授意史宽之来此,想来也是为了这一证据。

“既然宋公子知道,那不如便把东西给我。”史宽之道,“宋公子只管放心,刘公子和辛公子身陷牢狱,我定会想办法救他们出来。如此宋公子不担风险,可谓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

“我已说过,东西不在我这里。”宋慈道,“我也很想要这东西,但我不知它在何处。”

“我说宋兄,”史宽之凑近道,“人活在这世上,那就得活起来,倘若处处那么认死理,到头来也就没法活,只剩个死了。”

“是死是活,宋慈自有命定。”说完这话,宋慈推开了史宽之的手,向外走去。

宋慈没有离开太学,而是去见了真德秀。

真德秀早已听说宋慈获释出狱,但宋慈一直没回太学,他不免担心,直至见到本人,才算安了心。

然而不等真德秀寒暄上两句,宋慈忽从怀中取出学牒,双手递至他身前,道:“老师,我无意继续求学,还请老师将此学牒转交给祭酒大人。”

此时天色向晚,太学祭酒汤显政早已归家,只有包括真德秀在内的少数学官还未离开。宋慈之前回习是斋,就是为了取来学牒,请真德秀代为转交。当时王丹华、陆轻侯、寇有功等同斋都在斋舍里,见到宋慈归来,甚是欣喜,说宋慈和刘克庄入狱那天,一群甲士闯入太学,将习是斋翻了个底朝天,似乎在寻找什么东西,但最终一无所获。众同斋为了救宋慈和刘克庄,打算联名上书为二人诉冤,汤显政却传下学令,不准任何学官和学子参与此事。众同斋冒着违反学令的风险,仍是联名上书,众学官之中,真德秀是唯一参与之人,只可惜这次上书最终石沉大海。

“你要退学?”真德秀大吃一惊,“为何?”

宋慈不答,只是淡淡一笑,道:“过往一年,承蒙老师授业解惑,学生获益良多。此番恩德,宋慈今生不敢忘。”向真德秀行礼告辞,放下学牒,转身离开。

暮色四合,黑夜将至,四下里那些流光溢彩的灯笼早已撤去,宋慈独自走在薄暮冥冥的太学之中。他已回过了习是斋,见过了诸位朝夕相处的同斋,也见过了最为敬重的老师。他打算再去看一眼学堂,看一眼射圃,看一眼岳祠,看看所有他足迹踏过之处。今日一别,他知道自己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回来。

宋慈先是去了学堂,那里是他平日里行课之处。刚到学堂外,却见道旁有几个斋仆趁着最后一点天光,正在忙活着挖地种树,其中便有孙老头。之前与刘克庄行经此地时,包括孙老头在内的几个斋仆在此挖掉桃树,说是过段时间改种成松柏。原有的桃树早已不见踪影,一株株松柏苗相间而种,已经种到了最后一株,几个斋仆眼看便要忙活完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