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对于他的好叔叔们警惕已久。】
【太祖朱元璋在世时,就曾与朱允炆谈及藩王。朱允炆坦诚了自己对于藩王的削弱之意,而那时,他提出的对策是“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其实对藩王警惕、削藩很正常,他的根基威望远弱于其父朱标,同时他的好叔叔们又都手掌一部分兵力。为了统治的安定,哪怕是藩王们,也都做好了被削藩的准备。】
【只不过,谁都没有想到,朱允炆一鸣惊人,直接废藩。】
【当年他说的多好啊,先讲道理、用礼法削弱藩王,不行就削减封地,还不行就动藩王的人,最后才是动兵。】
“对啊!”潭王朱梓(第八子)年纪虽小,但看到神迹讲到这个地步也想明白了,“爹,大哥,我们也知道要削藩,大家都认了,谁会不同意啊!”
“呵,说的倒是好听,”周王朱橚冷笑,“他倒是用德用礼啊,他是名正言顺的继位天子,还是我们的侄子,正常削藩根本不会到举兵的份上。”
朱标和朱元璋沉默对视,朱标道:“爹,咱还是要顾好雄英的身体。”
朱元璋点头,他现在对这个东宫次孙也产生了怀疑:“不只是雄英,你更要注意,你要是不出事儿,也没这些问题。”
【当然,某种程度上看,朱允炆还是做到了他当年说的话。】
“???”这是各个朝代统一的心情。
汉朝初年。
刘邦脑子转了一转:“做到了?德、礼、地、人、兵?废藩还能这么来?”
萧何在一旁望着酒盏,“看来应该是中央朝廷的实力远甚于藩王啊。”
“那这建文帝也太废了吧,”刘邦咂咂嘴,“就这样还能让那个明太宗造反成功?”
【燕王朱棣是建文帝的废除名单中排名靠后的藩王。在燕王之前,他已经废除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共五名藩王,而这些都没有走到动兵的地步。】
【而燕王朱棣之所以在名单中排名靠后,不是因为什么叔侄之情、也不是因为他的实力较弱,恰恰相反,朱棣才是建文帝眼中此次削藩的核心目标。】
【啊,我们在这里,这个废除五名藩王的地方先放个小彩蛋,等讲到建文帝具体废藩过程再揭开谜底。】
“彩蛋?”朱标皱眉,虽然之前没有见过这个词语,但联系上下文,也能大概理解其意。难道说,这个儿子在废掉五个藩王的时候还有什么出人意料的举动吗?虽然废掉藩王就已经很出人意料了。
朱允炆现在才三岁,他对这个儿子也不甚了解。此时嫡长子朱雄英尚未夭折,他和爹娘更多的注意力还是在这个嫡长子身上。
“大哥,我觉得他做出什么都不值得惊讶了。”朱棣站在一旁,小声地和朱标吐槽,不敢让朱元璋听见。毕竟他还是造反了。
【好了,说回主题,朱允炆把核心目标放到最后,这点让人不知道怎么评价。】
【而此时有人想问了,朱允炆身边的大臣呢?难道朱元璋一个好臣子都没有给朱允炆留吗?】
【当然不是。】
【朱允炆的政治核心三人组,就是朱元璋留给他的大臣。】
【一个是齐泰,洪武年间任兵部侍郎,“泰”这个名字是明太祖亲赐,还有“太祖奇之”的记载,建文帝登基后,便将其升为兵部尚书。】
【一个是黄子澄,洪武年间为太孙伴读,建文帝登基后成为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学士。】
【第三个则是方孝孺,明太祖对其的评价是:“此庄士,当老其才”(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当然,这种评价不能说是好还是不好。但是建文帝登基后,将其从汉中召回,任命为翰林院侍讲。虽然名义上是侍讲,但建文帝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咨询他的意见。】
【而削藩之意,便是由齐泰、黄子澄二人和朱允炆一起,拉开了最初的帷幕。】
“咱怎么会给他留下这种大臣?”朱元璋不解,朱元璋疑惑,朱元璋不清楚当时的自己怎么想的,“这三个咱现在还不认识,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水准。”
朱棣等兄弟几个则是盯着三人的名字,默默咬牙切齿,我记住你们三个的名字了,等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