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洪承畴,他的故事既充满辉煌也伴随着争议。
先说其归宿,他最终选择了向建州女真屈膝,换取了后半生的荣华与权势。
然而,追溯至他的青壮年时期,洪承畴却是以大明忠臣的形象,驰骋疆场,与农民起义军激战不休,其军事才能确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遗憾的是,骨子里的那份坚韧与不屈,在他面对生死抉择时,似乎并未完全显现。
历史上,洪承畴的投降过程颇具戏剧性。
他被皇太极囚禁,面对无数说客的轮番游说,他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傲而冷漠的态度,言语间不乏犀利与嘲讽,即便是面对大汉奸范文臣,亦是如此。
然而,范文臣却从细微之处洞察了洪承畴内心的动摇——他细心地拂去落在衣袍上的灰尘,这一举动,无声地透露了他内心深处对于生存的渴望与对未来的筹谋。
原来,自被俘那一刻起,洪承畴的心中便已种下了投降的种子,只是身为大明重臣,他不得不维持那份高傲,以保全最后的颜面与尊严。
此时的洪承畴,尚未踏上那条改变他命运的道路,仍是朝堂上一位热血未凉的青年才俊。
崇祯帝召见他,心中自有盘算。山西境内,反贼高迎祥势力猖獗,百姓受难,而边关重镇的杨总督因职责所在,无法轻易抽调兵力南下平叛。崇祯帝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洪承畴这位虽为文官,却展现出非凡勇气与决心的臣子身上。
“臣,洪承畴,参见陛下。”
洪承畴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他深知,这一刻,自己的命运或许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爱卿免礼,朕今日召你前来,实有要事相托。”
崇祯帝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沉重与期待。
“陛下,臣虽不才,但愿为陛下分忧解难。”
洪承畴的回答掷地有声,他未曾料到,自己这位平日里与兵事无涉的文官,竟会被委以如此重任。此刻,面对国家的危难与皇帝的信任,他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
“反贼高迎祥已入山西,朕心甚忧,恐其祸及无辜百姓。杨总督守边有责,难以分身。爱卿以为,朕当如何是好?”
崇祯帝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与无奈。
洪承畴闻言,心中虽有惊涛骇浪,但面上却是一片平静。
“陛下,陕西卫所尚存精兵三千,臣愿亲率此甲士,东进迎敌,誓斩反贼之首,以慰圣心,若不成,臣愿以项上人头谢罪!”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已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崇祯帝闻言大喜,他看到了洪承畴身上的那股子不屈与决心,这正是他所需要的。
眼下的局势远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为复杂与严峻。但幸运的是,他有着前所未有的决心与手段来应对这一切。
陕西之地,虽非五谷丰登之地,但在崇祯帝的铁腕治理下,赈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他亲自坐镇西安府,严惩贪污腐败之徒,无论是官员还是亲王,只要敢伸手触及灾民的救命粮,便难逃法网。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提振了民心士气,使得原本动荡不安的局势逐渐趋于稳定。
天子的民望已经刷出了一个新高度。
在这种局面下,再去剿叛军,其实已经容易很多了。
因为一边打一边安抚的政策,真的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