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华急切地回应道:“陛下,微臣与徐尚书试验过这新式火器,深感其威力非凡,正欲禀报陛下,未料陛下今日亲临此地,真乃天时地利。”。。。
“既如此,火器局即刻着手生产,首批五千支,能否在七月内完成?”
崇祯皇帝的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让徐光启始料未及。
他原打算细细阐述这火枪的优越性与制造原理,却不料皇帝已决心推行。
五千支火枪,七月之期,实乃艰巨任务,但徐光启深知皇命难违,只能咬牙应承:
“遵旨,臣定当竭力而为!”
崇祯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转向汤若望,笑道:
“卿家此番贡献甚大,朕欲赐白银千两以表嘉奖。”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要知道,这千两白银,在当世可抵后世六十余万金,实乃重赏。
汤若望虽非大明子民,却也深知此赏之重,连忙以不甚流利的汉语谢恩:
“臣感激涕零,陛下隆恩浩荡。”
一旁的张之极目睹此景,心中五味杂陈。
他自恃武艺高强,却未曾想到皇帝会如此重视这外来之物的制造,更未料到区区一把火枪便能换得如此厚赏。他暗自思量,自己是否已被时代所遗忘。
此时,崇祯皇帝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
“朕欲在京师设立讲武堂,广邀沙场宿将,传授实战经验于年轻将领,诸位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张之极首先表示反对,他认为战场经验乃生死之间磨砺而来,岂能轻易传授?
而孙传庭则持相反意见,他虽天赋异禀,却苦于实战经验不足,渴望能有高人指点。
李邦华适时插话,提及宋朝武学之例,以古鉴今,指出武人地位低下,恐无人愿入讲武堂。
崇祯闻言,不以为然,他认为唯有提高武人地位,方能强国强军。他坚定地说:
“讲武堂之学员,当从进士中择优录取,再以兵法精要加以培养。如此,方能造就文武双全之将才。”
众人闻言,皆陷入沉思。他们开始意识到,皇帝此举不仅是为了提升军队素质,更是为了改变长久以来文强武弱的局面。
李邦华率先表态:
“陛下高瞻远瞩,微臣佩服之至。”
其余人等也纷纷附和,对崇祯皇帝的远见卓识表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