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朝堂之上,气氛沉稳却不乏暗涌。自封地调整令颁布以来,各部之间的争执愈演愈烈,尤其是礼部和兵部之间的矛盾,已经从朝堂上的暗流发展为台面下的明争。礼部作为掌管礼仪、典制和祭祀的大部门,一直以来拥有极高的地位。而兵部,作为掌握军权的重要部门,自然也是朝堂之中最具影响力的权力机构之一。新政的推行,让这两部的冲突逐渐激化,而两者背后牵涉的不同派系,更是让这种矛盾变得复杂且微妙。这一天,皇上召见了礼部尚书韩卿与兵部尚书刘尚书,讨论祭天大典的筹备工作。此次祭天大典原本是象征着权力和威严的盛事,但由于兵部与礼部的争执,令整个准备过程一波三折。“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祭天大典即将举行,尔等所报的准备进度为何迟迟未有结果?”皇上端坐在御书房内,眉头微皱,语气中透着一丝不耐。韩卿率先出列,恭敬行礼后,沉声道:“启禀皇上,礼部已筹备完毕各项典制与礼仪之需,唯有兵部之军备安排尚未确定,致使进度受阻。”刘尚书冷哼一声,不甘示弱地出列道:“皇上,兵部接到的指令是负责大典的安保事务,然则礼部所提的安保方案繁杂冗长,过于细致,致使我部将士们疲于应付,难以妥善调度。”听闻此言,皇上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扫视,心中已有几分了然。这两部的争执,表面上是为大典筹备之事,实际上则是两种理念的碰撞。礼部在意礼仪和规制的周全,而兵部则更加看重实际的执行与效率。“韩卿,你可知此次祭天大典的安保,乃是重中之重。”皇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容质疑的威严。“臣知。”韩卿顿时低头,“只是大典之仪,需以礼为先,若无周全安排,恐难彰显朝廷的威严。”刘尚书听到此话,脸上露出一丝冷笑:“韩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在我兵部看来,过多繁复的礼仪安排,不仅增加了守卫的负担,更是给了潜在的敌人可乘之机。若因此有所闪失,谁能担责?”礼部与兵部的争执,显然已经从筹备细节上升到了对彼此职责和地位的质疑。礼部主张的严格礼仪安排,在兵部看来是束缚了军队的灵活性,而兵部的简化和军事化安排,则在礼部看来是对礼仪的漠视和冒犯。皇上目光微微冷了几分,他心中清楚,祭天大典不仅是一次礼仪活动,更是他巩固权力、展示威信的重要手段。任何部门之间的内耗,都会削弱大典的成效,甚至动摇民众的信心。“韩卿,刘尚书。”皇上缓缓开口,声音冷冽而果断,“此次大典,既需礼仪周全,也要确保安全。朕命你们两部合作,共同制定一套简明而周全的安保方案,不得再有分歧。”“臣遵旨。”两人齐声应道,表面上皆恭敬,但心中却各怀心思。……御书房内的争执并没有真正平息,反而让朝中不同派系的对抗进一步加剧。礼部与兵部的矛盾,实际上是反映了朝堂中两派力量的角逐。韩卿是文王爷一派的支持者,而刘尚书则在新政推行中立场摇摆。他们两人在礼部与兵部的争执中,更多地是在借助权力博弈,为各自的阵营争取更多的影响力。而在皇宫之外,长安城的另一角,一场江湖的聚会正在进行。苏清风暗中与几名江湖势力的代表碰面,他们中包括张烈、萧冥、楚云天等江湖中的知名侠士。“苏兄,听闻朝中礼部与兵部的争执愈演愈烈,皇上想必也是左右为难。”张烈喝了一口烈酒,豪爽地说道。苏清风轻叹一声,目光深邃:“皇上力推新政,必然会触动许多既得利益者。这次的祭天大典,表面是为了彰显皇权,实际上却是一次考验,考验着各方势力的态度和底线。”“你的意思是?”萧冥皱眉问道。“礼部与兵部的争执,实则牵动着朝中的权力平衡。若皇上无法化解这场争端,反对派必然会借机作乱。”苏清风平静地说道,但语气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楚云天冷笑道:“文王爷的势力深不可测,礼部掌控着大典的礼仪和规制,若他们真的有意挑起事端,长安城恐怕将陷入更大的动荡。”“不错。”苏清风点头,“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一旦大典期间发生意外,江湖义士需出手相助,确保大局稳定。”几人默然片刻,皆明白这场纷争的复杂与危险。尽管他们身处江湖,却也不得不卷入庙堂的争斗之中。庙堂与江湖,似乎在这场变局中早已紧密相连,难以割舍。……朝堂之上,礼部和兵部的角力尚未结束,而各派势力在暗中蠢蠢欲动。新政的推行,如同大风吹动了积满尘土的长安城,使得每一个权力的角落都开始颤动。庙堂之上风起云涌,江湖之中波澜暗涌。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无声无息地展开。:()浮生一梦长安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