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拿不定主义。生平第一次被小辈拿捏住了。因为从信中可以看出,高翰文早就知道自己去意已定,根本不会在意可能维持丢官罢职的风险。智多近妖,这可基本是诸葛武侯的能耐。但如果真智多近妖,何必自讨苦吃扎进改稻为桑的漩涡,又何苦之前在自己面前畏畏缩缩。想不明白,对于一生谨慎的胡宗宪来讲就是最大的危险。半个时辰过去,胡宗宪回过神来,透过门缝看到外面戚继光、俞大猷估摸早就到门外,赶紧招呼两位将军进来。胡宗宪整理好思绪,简短地介绍完这个摊销军功奖励的想法与变革当前军功激励弊端的初衷,介绍完就停住了,看着自己目前手下最为功勋卓着的两位参将,等待一线的想法。“这,朝廷是不是想节省点战后抚恤啊?马上秋后就是决战,可不利于大军决战啊”俞大猷率先发言。俞大猷比戚继光率先发言,倒不是尊重福建来的客军,而当时俞大猷的官职除了这个临时的领兵参将外,已经有了福建备倭都指挥佥事的常备官职,已经是正三品官衔,虽然是武官的正三品,但也基本是一省武官的头三号人物了,加上又年长戚继光20岁,自然里说当然地先说话了。仅仅世袭的荣誉登州卫指挥佥事的戚继光虽然一开始礼让俞大猷先说,但一听这话,这不是把话往死胡同说吗?赶紧笑两声缓解气氛,马上补充到:“好啊,这样这些军士也能与国同休了,虽然只有十年,但足够培养恩义了”这话,还真是从戚继光戚参将嘴里说出来才叫一个舒坦,胡宗宪这才发现这个理由之前还被忽略了。“嗯,但刚刚的意思,俞参将还是担心不能兑现是吧,戚参将,你怎么就这么放心呢?”胡宗宪看了一下俞大猷,提了他一句,就把话头给戚继光了。没办法谁让这个屡立战功的俞老将军说话总是那么轴,还爱挤兑领导呢。意识到自己一开始可能说错话的俞大猷有些郁闷,既然是想打听真实情况,自己实话实说,还不对了?“俞将军担心也是卑职担心的,所以无论如何,至少在前期得有一些抚恤奖励,比如三成如何?哪怕因此减少后期的抚恤也行。没有抚恤,卫所兵还好,此次征募的募兵返乡可是要出乱子的。还请总督大人明鉴。”戚继光原本就是个生财小能手。毕竟在登州的主要工作就是屯田,管给卫所挣钱的,所以他第一时间就能明白,过惯了刀光血雨的战阵生活,卫所兵回去还有各自卫所管着,但募兵一旦解散,怕是立刻就要出乱子。“嗯”很显然,这句话又是一大关键。卫所军已经败坏的,基本只能做辅军,人多,但真的当面对阵,无论是戚继光还是俞大猷都是依仗自己招募的募兵。这里也不是戚继光给自己手下要好处,而是募兵是签了契约的,要是真等战后毁约,这不是过河拆桥吗?估计当时就得炸锅。说到底大明朝廷现在的公信力已经跌到历史最低了。当然后人还知道,接下来还是更低的时候,但当时来说确实是前无来者的低了。“这样,你们回去私下旁敲侧击问一下自己信得过的军士,摊销的时间,变动的比例,先多后少,还是先少后多,甚至愿不愿意都可以问问。但不要问太多人,不得超过10个人,绝对要保密,决不能动摇军心,另外不是朝廷要变动抚恤,是我胡宗宪个人想尝试这改变大明的军功激励,将士弱支持就试行,不支持也不怪罪,我要底下最真实的想法,你们选人亲兵、战兵、辅兵、卫所兵、募兵都要问到。要快,明日天黑之前,我要知道大概的情况。”两人赶紧应下,惴惴不安地离开总督府,在路口商量了下,其实主要是俞大猷意识到自己刚刚口不择言,戚继光好歹是胡宗宪的亲信,得详细打听一下。两人商量完也就各自回自己帐下了。胡宗宪把两位手下送走,突然有点想通高翰文的逻辑了。无非是高翰文自己没有一线的工作经验,自己提出了个想法,涨经验了怕不切合实际,于是借颜钧到胡宗宪这里过一圈,好完善其中对实际情况考虑不到的地方。可别看打这一圈简单无比,但自古以来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高,特别是这事这么过一圈,功劳算谁的。这事后面就算报上去,基本没啥高翰文的功劳了,不贪功,不慕虚名,自然不会为声名所累,就这一点已经胜过当代绝大多数儒生了。到这里,胡宗宪开始相信,高翰文这是经历了改稻为桑的波折后成长了,只是这成长幅度太惊人了而已。前有王阳明龙场悟道,这杭州城或许就是他高翰文的龙场吧。不经事不长智,古人诚不欺我也。想明白这些,那么高翰文能够洞悉自己要去职还乡的决心那也是理所当然了。他高翰文还有更宏大的计划要谋划,但陛下老了,严党的身份意味着其很难撑到裕王上位时推行,现在只争朝夕,哪怕如此不近情理的谋划也得试一试了。但引入海防压力,缓和严党和清流冲突,将朝政从陛下老年后的党争拉回政务的正轨,不正是自己想要的吗?另外,从高翰文的以租代买还是这次摊销军功来看,其后续政策及时不成功也必定是有益的。君子问心无愧,就是给小辈当一次马前卒又如何呢?想到这里,不禁觉得好笑,自己堂堂正二品大员,竟然让那高小子废物利用一般。老了,果然心气比不得年轻人了。想清楚了这些,胡宗宪就放心地去睡觉了。高翰文有能力,有谋略,还谨慎务实,还正得陛下垂青,助他一臂之力又何妨,能不放心吗?-----多谢多谢二狗子的变形金刚的打赏、白莲教徒、咸鱼王猴哥、二狗子的变形金刚的推荐票:()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