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的风波渐渐平息,但长安城涌动的暗流并未停止。
方羽深知,接下来的殿试,才是真正的龙门之跃,决定着他能否在朝堂之上站稳脚跟,为商家彻底洗刷冤屈。
他将自己关在书房,比之前备考春闱时更加专注。
签到系统积累的庞大知识库,如同星辰大海,等待他去梳理、融合。
治国安邦之策,经世济民之论,历代兴衰之鉴……这些超越时代的智慧,需要他结合当下大唐的实际情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略。
他不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在真正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这个帝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与此同时,商家府邸内,商瑶的心情却复杂到了极点。
她收到了方羽通过复试的消息,心中既为他高兴,又为自己之前的猜疑和焦虑感到羞愧。
方羽让她安心等待,一切有他。
可这份等待,在谣言四起、风波不断的日子里,是何等的煎熬。
她误会了他,尤其是在复试结果未明、谣言四起之时,以为他专注于前程便可能疏远了自己,却不知他正独自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她,为商家,在科举这条路上奋力拼杀。
几次想派人送些东西,或者亲手做些汤羹送去,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关心,却又在最后关头犹豫了。
殿试在即,万一……万一自己的举动打扰了他,影响了他的心绪,那岂不是罪过?
她不敢去打扰方羽,只能把心里话和心意都咽回去,这种压抑的等待让她的神色愈发憔悴,眉心那点愁思挥之不去。
终于,殿试之日来临。
这一天,长安城的天空格外晴朗,金色的阳光洒满了巍峨的皇城。
太极殿内,早已布置妥当。
香炉中青烟袅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庄严肃穆。
高居龙椅之上的,正是大唐天子李隆基。
他目光深邃,带着审视,缓缓扫过下方即将参加殿试的贡士们。
方羽身着朝廷统一发放的贡士袍,站在队伍之中,身姿挺拔,气度从容。
他能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有好奇,有审视,也有隐藏的敌意。
不远处的崔文远看似平静,但方羽能感到他投来的视线里,那份不甘与怨毒并未消散。
方羽只当未见,收敛心神,静候天子发问。
刘文正站在方羽身后不远处,手心微微出汗,既为自己能走到这一步感到激动,也为方羽捏了一把汗。
他知道,今日的殿试,对方羽而言,意义非凡。
“诸位皆是我大唐栋梁之才,今日殿试,朕不拘泥于形式,只问策,观尔等经世致用之能。”李隆基的声音响起,带着帝王的威严。
“今,北有突厥、契丹窥伺,西有吐蕃、大食袭扰,内有流民失所,府库渐虚,诸位有何良策,可安内攘外,富国强兵?”
皇帝这一问,看似简单,却点出了眼下大唐内忧外患的症结,非有大格局、真见识者不能答。
不少贡士闻言,眉头紧锁,开始低头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