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联合,效率确实是前所未有。
金吾卫动作快得像天上盘旋的鹰隼,得了令便扑下去,爪子牢牢扣住目标。所有涉案人员,连同他们的宅邸,几乎是同一时间被控制起来。
去抄杨国忠、李辅国这些人家里的时候,场面才叫惊人。开门进去,金银晃眼,珠宝成堆,绫罗绸缎码得像小山,还有那些字画古玩,随意堆在角落。饶是查抄官员,此刻也只觉眼前金光乱晃,心头怦怦直跳。
“我的天爷……”有人忍不住低声嘟囔,“这得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消息传出去,长安百姓更是群情激愤,骂声震天。边关将士还在流血,京城里这些蛀虫却过着这般日子!
审讯起初并非全无波折,堂上官员虽心知大势已去,仍有几分侥幸。
然而铁证如山摆在面前,加之陛下此次绝不姑息的决心早已传遍内外,那点挣扎很快便化为绝望。
李辅国最先崩溃,初时尚图狡辩几句,可见主审官不为所动,刑具又寒光闪闪,终是心理防线彻底垮塌,不等大刑伺候,就像竹筒倒豆子一般,哭喊着全招了,还拼命把脏水往杨国忠身上泼:
“都是他!都是杨相指使的!下官只是奉命行事啊!”
有了第一个带头的,杨暄等人也是心惊胆战,见状纷纷效仿,一个赛一个地积极,争着抢着要“戴罪立功”,把杨国忠多年来的勾当抖了个底朝天。
方羽看着审讯的卷宗,脸上没什么得意的表情。他知道,砍倒了大树,地下的根系还得清理干净。
对杨国忠和李辅国的核心党羽,那些罪行累累、民愤极大的家伙,方羽的态度很明确:依法严办,绝不姑息。罪行必须公之于众,明正典刑,也好叫后来者知道怕。
但对那些被卷进来,罪过不算太重,审讯时又老实交代、看着确实有悔过之意的小官,方羽的处理就灵活多了。
他专门写了奏疏给皇帝,建议区别对待。“陛下,这些人中,不乏一时糊涂、随波逐流之辈。若一概严惩,恐波及过甚,反致人心惶惶。”奏疏里,他提议,罪行较轻且有悔意的,可以贬官外放,给个改过的机会;再轻一些的,罚俸禄、降官阶,留任观察,让他们在眼皮子底下干活赎罪。
这法子,有硬有软,既显了国法威严,又没把所有人都推到对立面,还顺带分化了残余势力。
张九龄听说了方羽的处置方案,捋着胡子,连连点头:“方大人此举,真是老道。既有雷霆之威,亦存菩萨心肠,宽严相济,这才是为政治国的大手笔啊。”
方羽只是笑了笑:“张相过奖了。在其位谋其政,不敢有负陛下和百姓的期望罢了。”心里却想着,这算什么菩萨心肠,不过是为了稳住局面,少添乱子。
随着杨、李两大集团的彻底垮台,后续的清查整顿也紧锣密鼓地进行。朝堂上空弥漫了许久的乌烟瘴气,总算是散了不少。
户部那边,查账查了几个月,也终于快到头了。过程自然是头疼,账目乱得像麻线团,但结果喜人。不仅追回了巨额的赃款赃物,让空了好一阵子的国库又充盈起来,更重要的是,趁此机会建立了一套更严密、更透明的财政管理和监督法子。
张九龄亲自盯着,方羽在后面推着,户部、仓部这些要害衙门,换掉了一批脑筋转不过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老油条,提拔了一批如白居易这般有才干、有锐气且品行端正的年轻官员,充实要害部门。
这白居易初入新职,便展现出不凡的才能与担当。他不仅精通算学,更难得的是愿下苦功体察民情。
结合此次查账暴露出的积弊,他率先就‘两税法’的征收细节及漕运改良提出了一份详尽条陈,直指要害,颇具见地,引得方羽与张相赞赏。陛下审阅后亦觉可行,着相关部门详议,择其善者先行试点,朝堂上下,皆感新风扑面。
这么一来,整个朝廷的运转效率明显快多了。以前要盖七八个章、拖上十天半月的事,现在三两天就能办妥。如今为官,人人心中都紧了根弦,但也少了许多掣肘,不少人觉得憋了许久的劲儿能使出来了。人人自危,也人人奋发。过去那种抱团取暖、钻营门路的风气被打压下去,老老实实当差、恪尽职守成了主流。
一时间,从长安到地方,都透着一股子新气象。吏治清明了,政令通畅了,老百姓觉得身上的担子轻了些,干活的劲头也足了。
方羽的声望,也水涨船高,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皇帝李隆基是真高兴,在朝堂上,对着文武百官,毫不掩饰地夸奖方羽:“方爱卿!这次整顿吏治,清查贪腐,真是为我大唐立下了不世之功啊!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方爱卿此次整顿吏治,清查贪腐,其功绩卓著,堪比当年萧何为高祖稳固后方,魏征为太宗匡正朝纲!若方卿能持此忠心与才干,实乃我大唐之幸,社稷之福!”
夸完了,就是实打实的赏赐。晋封方羽为左仆射,仍旧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食邑加到千户,黄金万两,良田千顷,还有一堆数不清的珍奇异宝送进方府。这份荣宠,让满朝文武都暗自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