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考榜首的荣耀,并未让方羽有片刻松懈。
一想到崔文远那阴沉的目光,方羽便觉芒刺在背,深知前路必有坎坷。
果然,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复试在即,长安城的士子圈中,又悄然流传起关于复试题目的“内部消息”。
这一次,消息似乎更加“可靠”,直指某项具体的时政热点,并暗示了可能的策论方向。
这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很快便通过一些“好心”的同僚或下属,传到了方羽的耳中。
一份匿名的信笺,悄无声息地放在了他的书案上。
信中言之凿凿,分析得头头是道,甚至还附带了几篇看似高明的范文。
方羽拿起信笺,仔细阅读。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刻意的引导,似乎生怕他看不明白,抓不住“重点”。
他眉头微蹙,将信笺放下,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太刻意了。
这就像是战场上一个布置得过于明显的陷阱,反而暴露了设伏者的焦虑。
崔文远,黔驴技穷了吗?
他闭上眼,脑海中快速梳理着近期的朝政动向,以及从系统中获得的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储备。
这份所谓的“考题”,看似切中时弊,实则立论偏颇,格局狭隘,若是照此准备,必然会落入窠臼,甚至可能触及某些忌讳。
“大人,这消息会不会是真的?”张虎在一旁看着方羽的神色,有些担忧地问道,“不少人都说得有鼻子有眼呢。”
方羽睁开眼,眼中一片清明:“是真是假,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不能被别人的节奏带着走。
“通知下去,闭门谢客,任何人不得打扰。”
“是!”
接下来的几日,方羽彻底摒弃了外界的纷扰。
他没有理会那封匿名的信笺,也没有去打探所谓的“内部消息”。
他按照自己的判断,结合对当前大唐内政外交的深刻理解,以及系统中那些关于经济、民生、军事、律法的精要,重新规划了复试的准备方向。
他深信,科举取士,考较的绝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是经世致用的能力和洞察时局的眼光。
与其押宝一道虚无缥缈的“真题”,不如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期间,商瑶又派人送来过一次食盒,里面是精心准备的点心。
送东西的丫鬟欲言又止,显然是受了商瑶的嘱托,想探问些什么。
方羽心中微暖,也有些歉疚。
他知道商瑶在担心什么,也知道自己这几日的“冷落”可能会让她不安。
但他只能硬起心肠,让人回话,依旧是那句“一切有我,安心等待”。
他需要绝对的专注。
复试之日,终于到来。
贡院的气氛比初考时更加凝重肃杀。
考生数量锐减,留下来的无一不是各地精英,彼此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方羽依旧是一身青衫,从容步入考场。
崔文远也在人群中,他看到方羽平静的神色,心中没来由地一阵发虚。
难道……他没有相信那假题目?
不可能!崔文远甩甩头,将这丝不安压下。
他安排得天衣无缝,那假题目足以以假乱真,方羽一个武将出身,就算初考侥幸得了头名,见识又能高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