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小说网

芊芊小说网>我在唐朝做 > 第七十九章 朝堂新局(第2页)

第七十九章 朝堂新局(第2页)

崔文远躬身道:“陛下,近闻河南、河北、山南数道皆有奏报,言及夏汛将至,河流水位上涨,恐有水患之虞。且去年部分地区因天时不利,粮食歉收,如今青黄不接,粮储堪忧。水患粮荒,乃国之大事,关乎万民生计,社稷安危。臣恳请陛下早做绸缪,防患于未然。”

他这番话冠冕堂皇,听起来确实是忧国忧民。殿上不少官员点头附和。

李隆基微微颔首:“嗯,此事朕已知晓,正令户部、工部会商对策。崔爱卿可有良策?”

崔文远等的就是这句话,他故作沉吟片刻,随即话锋一转,目光投向了方羽:“陛下,臣才疏学浅,一时未有万全之策。不过,臣以为,方大人新科及第,殿试策论更是高屋建瓴,见解深刻,想必对此等关乎国计民生之大事,定有高见。不若请方大人为我等解惑,以安圣心,以慰万民?”

来了!

这突如其来的发难,让殿内气氛瞬间微妙起来。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方羽身上。这问题确实棘手,涉及范围广,因素复杂,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更别说拿出立竿见影的“万全之策”。崔文远显然是想让方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当众出丑。

王德忠站在一旁,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一副看好戏的模样。

李隆基微微眯起眼睛,看着方羽,眼神深邃难测。他心中暗忖:这个方羽,果然有些傲骨。是真有才学,还是恃才傲物?拒绝王德忠,是忠君体国,还是另有打算?看来,朕要好好观察一番了。

方羽心中冷笑,面上却波澜不惊。他知道这是崔文远挖好的坑,等着他跳。他若直接回答,无论说什么,都容易被抓住漏洞,引来诘难;若说不知,则更遂了对方心意,坐实了“纸上谈兵”的印象。

他上前一步,从容行礼:“启奏陛下,崔大人所言之事,确实关乎国本,臣亦深感忧虑。”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肯定了问题的重要性,接着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崔文远及其身后的几位世家官员:“不过,臣初入朝堂,于具体政务尚在熟悉之中。崔大人及诸位同僚,久在朝中,熟悉政务,想必对各地水情、粮储状况以及历年应对之策,皆了然于胸。不如请崔大人和诸位先畅所欲言,将各自高见与对策细细陈述一番,也好让下官学习一二,再结合诸位之策,或许能有所补充。”

这一招“反客为主”,用得是举重若轻。他没有回避问题,反而将皮球巧妙地踢了回去,还摆出了一副虚心求教的姿态。

“这……”崔文远顿时一噎。他本是想刁难方羽,哪里准备了什么详细的对策?他和其他几个附和的世家官员,平日里多是空谈议论,真要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立刻就捉襟见肘了。

被方羽这么一反问,几人面面相觑,神色有些尴尬。

“这个……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是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崔文远支支吾吾地开口,说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空话。

“没错没错,”旁边一个官员连忙补充,“还应……还应开仓放粮,安抚流民……”

“陛下圣明,只需下旨申饬地方官员,令其严加防范,自然……”

他们提出的建议,要么空泛无物,缺乏具体细节和可行性;要么就是些治标不治本的陈词滥调,根本无法解决眼下迫在眉睫的复杂问题。几句话下来,反倒暴露了他们平日里只会动嘴皮子,于实务一窍不通的本质。

李隆基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几人语无伦次的模样,眉头渐渐皱起,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不悦。

就在这时,老臣李显适时出列,抚须道:“陛下,崔大人等人忧国忧民之心可嘉,然所提之策,尚需斟酌。治水非一日之功,赈灾更需周密部署。方大人初入朝堂,不急于献策,而是先问计于同僚,足见其稳重谨慎,此乃为政之良方。”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敲打:“至于加固河堤、开仓放粮,皆是应有之义,但具体如何加固?何处加固?粮从何来?如何发放?这些细节若无周全考量,恐事倍功半,甚至滋生弊端。诸位大人还需拿出更翔实的方案才是。”

李显这番话,既赞扬了方羽的沉稳,也点出了崔文远等人建议的空洞,暗中维护了方羽,也给这些只会空谈的世家子弟敲了警钟。

崔文远等人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被李显说得哑口无言,只得讪讪退下。

经此一事,朝堂之上的风向悄然发生了变化。众官员看向方羽的眼神,多了几分郑重。这位新科状元,不仅文采斐然,策论惊艳,更难得的是这份临危不乱的沉稳和应对自如的智谋。看来,他绝非一个只有虚名的“武状元”,而是真正有能力在朝堂立足的人物。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也开始重新审视方羽,甚至有人主动上前示好。

方羽知道,自己今日算是初步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但也只是开始。王德忠的怨恨,崔文远的嫉妒,世家门阀的潜在敌意,都将是他未来路上需要面对的挑战。

就在方羽以为今日风波已过,准备退朝时,皇帝身边的内侍高力士却悄然来到他身边。

“方大人,陛下有旨,请您随咱家来一趟。”高力士的声音低沉而恭敬。

方羽心中一动,随着高力士来到偏殿。

李隆基换了一身常服,正在批阅奏章,见方羽进来,放下了手中的笔。

“方羽,朕今日在朝上,观你应对,甚是沉稳,有大将之风。”李隆基的语气带着赞许。

“陛下谬赞,臣惶恐。”

“不必过谦。”李隆基摆摆手,“朕今日召你来,是有一件要事,需交由你去办。”

他拿起一份密封的奏章,递给方羽:“这是河东道转运使呈上来的密奏,言及河东灾情严重,流民四起,然朝廷拨付的赈灾款粮,却迟迟未能发放到位,恐其中有奸吏作祟,贪墨侵吞。此事关乎数十万灾民性命,更可能动摇我大唐根基,朕寝食难安。”

方羽接过奏章,心中一凛。河东?正是他之前在殿试策论中提及,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之一。

“朕思来想去,此事需派一得力且信得过之人,前往彻查。”李隆基的目光落在方羽身上,带着审视与期望,“方羽,你文武双全,刚正不阿,又非朝中旧有派系之人,正是最佳人选。朕欲命你为钦差大臣,即刻启程,前往河东道,巡查灾情,核实赈灾款粮去向,若有贪腐渎职之官吏,可先斩后奏!”

方羽抬起头,迎上李隆基深邃的目光,没有丝毫犹豫,沉声道:“臣,领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