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升一脸茫然:“新式学堂?科学人才?那是什么东西?”
朱允熥笑着解释:“简单来说,就是不同于传统的科举教育,而是专门教授实用技术和自然知识的学校。我打算设立几所这样的学校,培养一批懂技术、会创新的人才。”
常升若有所思:“原来如此。这确实是个好主意,咱们大明正缺这样的人才。”
朱允熥又说道:“除了设立新式学堂,我还打算推广我们的新发明。蒸汽机、水泥、火枪、杂交水稻,这些都是能改变大明国运的好东西,不能藏着掖着。”
常升连连点头:“说得对!这些东西若能大范围推广,必定能让大明国力大增!”
两人又讨论了一些具体实施方案,直到深夜才散会。
朱允熥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
立为皇太孙,虽然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挑战。尤其是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要带领大明走向强盛,谈何容易?
“算了,既来之则安之,走一步看一步吧。”
朱允熥自我安慰道,渐渐进入梦乡。
第二天一早,朱允熥穿戴整齐,来到奉天殿参加早朝。
作为新晋平西王,他的位置已经从原来的三皇孙位置,变成了亲王前列,地位仅次于那些皇叔王爷。
朱元璋看起来精神不错,面带笑容地接受百官朝拜。
朝会上,朱允熥趁机提出了设立新式学堂的建议。
“皇爷爷,孙儿有个想法,想在京城和各省府设立一些新式学堂,专门教授算学、格物、工艺等实用知识,培养一批懂技术的人才。不知皇爷爷以为如何?”
朱元璋略一思索,便点头同意:“此议甚好。我大明虽然科举制度完善,但确实缺乏这类实用人才。准了,你拟一道詔书,朕会批准的。”
朱允熥大喜过望:“多谢皇爷爷!”
接着,朱允熥又提出了扩建神机营的计划。
“神机营初战告捷,证明了火枪部队的强大战力。孙儿建议将神机营扩编至三万人,分驻各要塞,以增强我大明的军事实力。”
这个提议引起了一些武将的反对。
“太子以,哦不,皇太孙殿下,”一位老将军改口道,“神机营虽然厉害,但训练和装备所需花费巨大,若扩编至三万人,恐怕国库难以承担啊!”
朱允熥不慌不忙地回应:“将军多虑了。神机营的火枪虽然初期投入较大,但长期来看,反而比传统兵种更经济。一个火枪手只需几天训练就能上战场,而一个弓箭手需要训练多年。况且,火枪的威力远超弓箭,一千火枪手足以抵挡三千骑兵的冲锋。”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允熥说得有理。神机营确实是我大明的利器,扩编之事就这么定了。”
老将军还想再辩,却被朱元璋一个眼神制止了。
朝会结束后,朱允熥回到太子宫,立刻着手起草新式学堂的章程和教学内容。
他打算设立四类学堂:格物学堂、算学学堂、工艺学堂和医学学堂。每类学堂专攻一个领域,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