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院里一看,顿时一愣:“巴郎子,院里的石头呢,怎么都没了?”
“那个。。。早晨起得早,叫人先给送走了,省的收多了料子,路程远的话也不好拉。”
“那就行,不是遭贼就行。”老杨缓了口气,“俺们这边泼皮无赖也不少,有些人专门不干好事,还经常糟践地里的西瓜,这么大的西瓜妞,说掰就给掰了,丧良心!”
“老叔,哪里都有这样的人,最好是看着点,等过两年咱们这边的高公路通了车,咱们的西瓜就能拉到内地卖,到时候价格还涨不少呢。”
老杨种了几十年的西瓜,价格一直都那个死样,也不想着能挣什么钱了,能养活一家人就行。
“要真有那一天就好了。”
苏阳笑笑:“放心吧,会有的。对了老叔,你们这是去地里摘西瓜?”
“是的嘛,天天都要摘,不摘就熟过了,到时候就烂在地里了嘛。”
“那我跟你们一块去吧,我在家闲着也没事。”苏阳扯了扯衣服,也帮忙拿上了几个袋子。
“行嘛,去地里看看。”
老杨的儿子拉着地板车走在前头,苏阳跟老杨,还有老杨媳妇走在后面。
儿媳妇在家给小孩做饭,就没有去。
走了没多久,就来到了西瓜地,苏阳看着地里茫茫无边的西瓜秧,在清晨的薄雾下,油绿而深邃。
田间地头上早已经站满了人,大家三三两两的站在自家地里开始摘瓜,扛瓜,运瓜,拉瓜。
一大早就格外繁忙。
一车车西瓜停在地头的小路上,陆续往外拉去,前往不同的地方去卖。
当然也有几辆大卡车停在村口,是公家给找的销路,统一收购往外运。
因为现在运输不方便,保存条件也有限,运出去的成本比较高,所以价钱比市场价还要低几分,很多人宁愿多跑腿,也不愿低价卖。
但是那些大卡车,每次还是能收满车,没办法,这里的瓜地实在是太多了。
苏阳跟着老杨来到地里。
老杨媳妇挽起裤腿走进西瓜秧,用一根小棍扒拉来西瓜叶,碰到大瓜,就弯腰拍了拍。
听声音就能判断西瓜的成熟度。
要是拍着出“崩崩崩”的声音,基本上就熟了,要是出“踏踏踏”这种软绵绵的声音,基本上没熟。
实在判断不准,就用指甲盖掐掐西瓜皮的屁股,熟的容易掐进去,还很清脆,不熟的能掐出印子,不清脆。
这跟判断玉石料子一样,各有技巧。
苏阳以前也山东老家的时候,也跟着家里老人摘过瓜,多少懂一些。
多少也能挑出一些保熟的瓜来,但也有很多的瓜,自己也弄不准。
只是可惜,自己的系统无法扫描瓜的成熟情况。
苏大婶摘好了瓜就聚堆放在一旁,先挑保熟的瓜,这茬卖掉,下一茬就熟了。老杨脚伤刚好,就在地头上帮忙整理地板车,他儿子就来回往地板上扛西瓜。
苏阳也跟着帮忙来回搬。
两个人没跑几趟,就装满了整个地板车。
这会,天也已经放亮了,阳光驱散了地里的晨雾。
苏阳一锤头敲碎一个西瓜,掰着西瓜皮啃了起来。
老杨的儿子便拉着西瓜,按照苏阳给的地址去城里了。
上面有苏阳写的介绍信,店里的阿旺脑袋瓜聪明,应该是能认得。
等到了上午的时候。
天空中就开始盘旋着鸟,很多麻雀、灰鸽、老鸹等待着俯冲落地,去啄地上的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