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何七怒喝,“‘举手提三尺,报国在一死’[1],当年你自己说过的话,如今都忘了吗?”
周远心里的盘算被他喝断,怔了怔:
“我当然不敢忘。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持剑破胡虏,马革裹尸还,能战死沙场,也算快意一生。”
夜风来袭,周远的声音中也染上了凄凉的笑意:
“可是老七,你我自小长在盛京,如今来崇州营也已经一年有余,如今的朝局是个什么样子,你难道看不清楚?北虞、东海连年犯边,战士的军饷从去年拖到今年,今年又拖明年,军费不足,连几百骑兵都要费尽心思向小宛去借,此刻你所要忠的那个君在干什么?”
“成日里闭关修道,一心要得道成仙。我一介武夫都看得出年成紧,朝廷日子也不好过,可是皇帝呢?”
“就拿这几年来说,建宁十七年,修圣济殿,说是祭祀先医;建宁十九年,又在太液池旁建什么佑国康民雷殿;建宁二十年,又建雷霆洪应殿。”
月明已调匀了呼吸,见他此刻滔滔不绝说这些抱怨之辞,忍不住打断:“你啰嗦了这么一大堆,以为将通敌的过错推到旁人身上,我们便能放过你?”
见她将自己与何七划为一派,周远冷睨她一眼:“我们兄弟说话,岂有你插嘴的份?”
他说完又看向何七:“去年我们来了北境,对京中情形知道的少了,但据太子殿下所说,还是年年大兴土木……老七,你自己说,这样的君,有什么值得你去为他卖命的?”
何七默了默,道:“即便如此,你也不该投靠北虞,陛下纵使过错,我们做臣子的也只该劝谏。”
他这话自己说得都没有底气,很快便破碎在风里。周远仿佛听到了笑话一般,纵声大笑起来。
“朝廷里敢触逆鳞的早一茬茬死绝啦!你难道忘了我们是怎么来的北境?”
说话间,二人的对抗之势渐缓,周远收了剑,反手向地上一插,剑身没入泥沙二寸,摇晃着立在风里。
建宁二十年五月,定远将军督南境水军直下取南蛮,先后攻取白阴、赤节、罗浮等城。战至江阴,南境大雨,白越江江水泛滥,定远将军引江水灌江阴城,围南蛮军主力于城中。
消息传入盛京,大周人心振奋,此战之后,我军占得白越江天险,必能拒蛮敌于白越江以南。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七日后,变故突生,前线传来军报,称定远将军降了。
“老七,定远将军投降南蛮,你信是不信?”不待何七回答,周远自顾解嘲道:“反正我是不信的。”
月明愣了一下,目不转睛盯着周远,他颈间细小的伤口不断渗出血珠,自己却浑不在意地抬手抹去,唇角笑意苍凉。
“可是陛下竟信了,这般疑点重重的事,他连查也不查,单凭一封军报,轻易抹除将军此前的功绩,再给他扣上一顶通敌叛国的帽子。”
“你说,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你我效忠的?”
何七讷讷立在风里,无言半晌才道:
“即便陛下不值得效忠,你难道连北境数万生民的性命也不顾惜?北虞突骑南下,所过之处,践踏的是我们的国土,屠戮的是我们的父老兄弟。”
“百姓?”周远轻蔑一笑。
“我早看清了,百姓最是愚昧,当年定远将军的家人被槛送京师,你可看到有百姓为其请命?定远将军死了,可有半个人为他立碑祭拜?死了一个,朝廷自有旁的将军去替他,百姓眼里只有自己脚下那三分田地,谁来卫国守土,与他们又有什么相干?”
“不。”何七驳道:“当年将军之父的囚车所过之处,百姓跪在道旁,箪食壶浆为之送行;虽不敢立碑祭拜,当年南境却不乏有人重金阴雇豪侠,往白越江边寻找将军遗骨。公道自在百姓心中,只是碍于天威,不敢言罢了。”
“是啊。”周远哂道。
“陛下天威,当年尚有小宋大人携士子为定远将军鸣冤,却被下了诏狱,死的死,散的散。也是,太子殿下不过说上一句“或有误会”,尚被发配至此,何况他们。如今敢说敢谏的都死绝了,朝中万马齐喑,是非功过尚可颠倒,来日你我报国,倘或被冤,又有谁能鸣一声不平。”
月明大笑一声,抚掌道:“周将军真是好口才,听得我都想随你投北虞去了。”
她顿了顿,忽然没来由问:“将军平日都读些什么书?”
周远一愣,不明白她为何突然问起这个。
月明看出他的疑惑,又笑:“我只是好奇,什么书能把人教得这么不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