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光之中,一只白鸽扑喇着翅膀,努力辨认出方向,停于一处府台窗下。窗内立刻伸出一只手来,托着十余粒小米喂给鸽子吃,解下它脚上的书信。
室内两三个人立刻凑了上来:“怎样?少将军有消息了吗?”
那解书信的老者细细读过之后,连连点头:“事已成。陶洪锡察觉不妙,连夜逃走,可是他的独子却在契丹太子府游玩未归。少将军当即设计,以陶洪锡幼子为饵,赚得陶洪锡和他长女来救,陶洪锡死于乱兵之手,临死前命女儿射死幼子,女儿倒是逃了。”
一个文官模样的人徐徐点头:“此事算是成了。跑了一个妇道人家,也没什么用。”旁听诸人马上附和。
契丹都城上京郊外无牙山,大雪扑人面。一位红衣少女伏于悬崖壁上,紧紧抓住枯藤,正是陶洪锡得以逃脱的长女陶花。天色已晚,前来搜山的契丹兵呼喝着收队下山。冬季的无牙山是一座雪山,行走不便,危机四伏,搜山也就只能草草看过而已。
天色渐渐晚了,陶花顺着枯藤攀了上来,手脚已经冻僵,只能摸索着理好衣服,裹紧了满是血污泥水的红袄在风雪中下山。
因为心内焦急,越走越快,到半山腰时脚下一阻,险险跌倒。低头查看,竟是一个小孩倒在地上,瘦弱不堪,浑身僵硬,显然已经在这雪地中多时了。她探了探他鼻息,还活着,刚要伸手相救,随即想起自己是在逃命途中,救醒了他,又如何安置?
陶花一咬牙,不顾而去。已走出快半里路,却仍觉那孩子苍白面孔似在眼前。一瞬间想起自己昨日亲手射杀自己的幼弟,他的面孔也如那个孩子一样,小小的,毫无血色,喊着“姊姊!阿爸!”却一声也未啼哭。他们的父亲一早就教过他们姐弟两个:宁流血,不流泪。
陶花此时却流了眼泪,拿袖子一抹眼角,又回上了山。
那孩子已全无知觉,她知道他命在旦夕,当即毫不犹豫解开衣服,将小孩捂入自己袄中。少女芳怀,本是多看一眼也不妥,此刻却也顾不得了。
夜风阴冷,雪花漫天飘着。陶花冻得瑟瑟发抖,仰望苍天,心中暗想:救了这个小孩,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离开上京,若是因此丧命在契丹,那这苍天可真是不公!
小孩在她怀中慢慢醒了,渐渐看清楚四周。风刀霜剑,雨雪不仁,万物都如刍狗,只有这一个怀抱,温暖如春。
乌云缓缓被风吹散,雪花虽然没停,月光却已透了出来。那女子仰头看着月亮,满头满脸脏雪污泥,连容貌都看不清楚,只有一双眼睛明澈似水,清爽得没有一丝晦暗。天地间的污秽昏庸,到她眼里只剩下黑白分明。
她觉到他醒了,低下头来。他向她一笑,虚弱,却是温柔。
她赶紧扶他起来,两人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默然在山上相互扶持着行走。
陶花本来是打算连夜赶路,可是看这小孩体力实在不支,就找了一个砍柴人歇脚的山洞进去。
她已经累得筋骨欲断,进去先倚在草堆上歇了一会儿,那小孩自己默不作声在角落找到火褶子,生起了一堆火。陶花看他不过七八岁模样,想自己七八岁时哪里会生柴火,知道他必然是生活困苦,于是伸手把他拉到身边:“你先歇会儿,姑姑来。”
她这几天来一直跟父亲在一起,去救弟弟时,父亲特地交待说汉话,以让契丹兵听不明白,这时随口也就说了汉话。她自己并没发觉,那小孩倒是看了她一眼,有点警惕。
陶花性格并不敏锐,她自幼练箭,眼里能看得住的就只有那一副弓箭,当下毫无察觉,接着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家在何处?”
那小孩眼神里的警惕犹疑慢慢散去,也用汉话回答:“我叫小满,十一岁了。我没有家,爹爹妈妈都死了。”
陶花这才反应过来两人竟然说的都是汉话,不由一下子觉得亲近起来。她看他十一岁的年纪,长得却比自己十一岁的弟弟瘦小得多,微觉心酸地把他揽到怀里来。
小满转头问她:“你是契丹人吗?”
陶花立刻摇头:“不是,我是周国子民。”父亲时时要她牢记,一家人都是大周子民。
小满点头:“我也是周人,想回汴京去了。”
陶花欣慰微笑:“那咱们正可同路。”
两人把山洞里的柴草摊开铺在地上,和衣而眠,陶花看小满衣服十分淡薄,就把他捞到自己身边,裹在大红袄里取暖,又覆了厚厚一层草在两人腿上。
第二天一早两人下山,辨明方向直奔南方而去。路上偶有遇见契丹兵,两人小心谨慎,也没惹上什么麻烦。契丹地广人稀,到傍晚时才看见一座小镇,问了问叫做锡兰,陶花想看看能不能买到马匹,就带着小满进入小镇寻找集市。
锡兰是个冷清小镇,她本来料着多半买不到马,却是刚到集市边上就看见一个年轻人牵着两匹在叫卖,而且体形健壮,堪比战马。陶花高兴地要上去问价,小满扯住她:“姑姑,这是个偏僻小镇,却有这么好的马匹,我看咱们还是别招惹他。”
陶花想想觉得有些道理,两人已经快走到那年轻人跟前,她目不斜视地穿行过去,正看见对面走来两个契丹兵。
陶花一愣之时,小满已经拉她到路对面的小桌子旁坐下,让那两个契丹兵从背后走过去。那两个兵士停在了卖马之人身旁,三人低声说话。陶花侧头看一眼小满,眼神中十分欣赏。这孩子虽然瘦小幼弱,心思却比成人还要深沉,他刚刚的怀疑果然应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