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历史源远流长。
从三皇五帝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纺织技术,能够制作简单的麻布和丝织品。
传说在炎黄时期,“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丝绸才得以出现。
纺织业经过东汉、魏晋时期、乃至到了隋唐、宋元几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到了明朝,纺织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繁荣,其技术更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其纺织技术到达新高度,出现了很多复杂织法。
其中在唐朝时期,棉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的新疆地区和海南地区,并在宋朝时期棉花国内大规模种植,正式的取代“麻”的地位,成为了中国的主要纺织材料。
朱元璋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所以,随着朝廷的重视、提倡与推广,使得桑、棉、麻的种植遍及全国。
明朝的纺织业,无论棉纺和丝纺,都有着持续性的发展。彼时丝织业发展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丝织业各道工序的工具和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各装置的先进程度,远超以往的任何朝代。
不过现阶段,还是以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为主。
这是在封建社会城镇中的手工业生产最常见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和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
在应天府,就有很多这样的手工作坊。
杨炎从一个手工作坊里找来一个较为熟练的女工,让她试着帮忙使用一下装了飞梭的织布机。
女工从一开始的不熟练,到后面的渐渐上手。
平日里,女工一天最多能织出一匹的布,可是现在,竟然能够织出四匹的布。
女工是老实巴交的妇道人家,惊叹不已,啧啧称奇。
杨炎没有多说什么,给了一百文工钱便让女工回家了。
杨炎接下来还要多打造这样的织布机出来,他想的当然不会是小作坊似的生产,而是要打造真正意义上的资本生产……
……
开封府,校场。
在李文忠的调度下,几队精兵持刀提枪,各奔岗位,这对他而言是小场面了。
可是对于灾民而言,这算是大场面了。
无数灾民围在校场四周,水泄不通,全在眼巴巴的观望着。
校场最上方,端坐着当朝太子朱标,朱标一如既往的温文尔雅,只是稚气刚脱的脸上多了几分严肃。
郭桓等当地的官员分立两侧。
校场中间站着的,是一众战战兢兢,脑袋低垂的地主乡绅。
“都到了吗?”朱标终于淡淡的开口。
“回殿下,都到了!”郭桓回道。
朱标站了起来,环顾一周,道:“今天请大家来,是想和大家商量一件事,现如今山东河南两省遭遇罕见洪灾,大量良田毁于一旦,颗粒无收,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天灾当头,我希望大家能够站出来,为国分忧,共克时艰。”
“我计划立一个功德碑,捐粮捐钱者,我会把他的名字和所捐钱粮刻在上面,以彰显其功德,供百姓赞美,也供你们的后世子孙瞻仰。”
众地主乡绅依旧垂着脑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人说话。
朱标也不急,依旧是一副从容的样子。
“当然啦,捐赠捐赠,还得看各位自个的意愿,我不会强迫诸位,不愿捐钱粮也是可以的,不愿捐钱粮者,现在就可以回去了!”
闻言,众地主乡绅早已惨不忍睹的脸色,此时更是一片惨白。
这个少年太子以温文尔雅的语气讲着最狠的话。
回去?
你让他们回哪里去?
他们家里早就被灾民团团包围了,就这样送回去,他们非得被灾民生吞活剥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