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良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在一列火车上,陈三爷坐在他身旁,笑盈盈地看着他。
铁良一摸脑袋,挣扎起身:“三爷……”
陈三爷微微一笑,示意他躺下:“放心吧,没事了!”
“我们这是去哪儿?”
“东北!”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那个时代中原百姓的求生之路。
爬火车是陈三爷的强项,小时候他就偷摸爬过一列火车,颠簸几百里,又完好无损地回来了。
火车走走停停,历经半个多月,终于在哈尔滨停下,人们纷纷下车,涌向一个叫“三棵树”的地方。
“三棵树”是闯关东之人的聚集地。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不一定能帮你多大忙,至少可以喝口热汤。
这叫相互照应、抱团取暖,早年闯关东的人,有的混得不错,见老乡来了,都会施衣赠饭,有时还会给新来的人安排一些差事,助其谋生发展。
一个叫“七奶奶”的妇人收留了陈三和铁良。
收留,就是直接给饭吃,留在自己府上做事,这种事,一般人不敢干。
虽说都是老乡,但人心隔肚皮,做事最难测,不怕穷,就怕坏。
有的人被人家收留了,不但不感恩,还祸害人家,偷人家的马匹钱财,勾搭主家的小媳妇,甚至恩将仇报,联合东北的胡子夜里抢劫人家,人心黑了,钱遮了眼,什么事都敢干。
所以就有了另外一句俗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不是坑蒙拐骗,就是背后打黑枪。
故而,大户人家如果收留新来的老乡,都是反复观察,确定人品无误,才肯出手。
七奶奶年过六旬,气质极好,一看年轻时就是个大美人。
气质这种东西不是三年两载就能历练出来的,那是骨子里的东西。
七奶奶家大业大,祖上同治年间来到东北创业,历经三世,枝繁叶茂,有八个染坊,两个被服厂,最近还参股了洋火生意,有名的大财主。
七奶奶慧眼识英才,眼睛特“毒”,一个人从她面前走过去,她稍微搭一眼,就知道此人几斤几两。
茫茫人海中,她一眼就相中了陈三,当所有逃难的人像叫花子一样从火车上跑下来,抢馒头和米饭吃时,唯有陈三,扶着铁良,不慌不忙地走过来。
七奶奶吩咐下人,给陈三舀了一碗棒子面粥,拿了两个馒头。
陈三没像其他逃难的人那样饥不择食,而是彬彬有理说了一句:“谢谢。”
这让七奶奶大感意外,“谢谢”这两个字很普通,但乡下人很难说出口,他们宁可给你作揖、鞠躬、磕头,也不好意思说这俩字。
七奶奶再次抬眼看时,陈三已扶着铁良坐到一棵大树下,正襟危坐,规规矩矩吃起来。
望着棱角分明、一脸英气的陈三,七奶奶微微一笑,心里有底了。
传下话去,留下了陈三和铁良,让他们在自家被服厂做事。
后来七奶奶才发现,这是捡到宝了,陈三竟然颇具管理才能,被服厂的伙计被他管理得服服帖帖、有条不紊。
陈三爷心下暗道:别说四五十人,就是给我一百人,我也能管得有头有陇,被服厂的工人总比杂技团的人好管多了!
七奶奶非常高兴,同时心里也长草了:这小子不太对劲儿,太过机灵,太有见识,不像刚从乡下走出来的土鳖,虽然这小子反复说自己家里遭了灾,才来到东北讨生活,但总感觉他隐瞒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