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的工人大都是这种生活状态。我们家投资的工厂的工资和福利已经是最好的了,工作时间也控制在8小时。要知道,有些工厂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甚至还有长达16个小时的。”底层劳工的生活水平,是整个社会发展程度决定的。她们只能对自家工厂的工人提供好些的待遇,其他的工厂主要通过剥削榨取更多的利益,工人的生活更艰难。玛丽继续:“而且更令人讨厌的,女性和男性负责一样工作,工资却只有男性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工厂明目张胆的苛扣女性。要知道,男性工人的工资能达到18-20先令一周。”她选择这个主题,也是想让更多人认识到底层人民,尤其是女工的辛苦,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提供帮助。丽萃:“所以,你特意在她手上画了两个5先令的硬币?以示不公?”玛丽:“是的。”丽萃突然有点明白了玛丽的意图,同时也觉得自己的写少女闺阁事有些肤浅。玛丽知道后安慰:“丽萃,现在很多女性困囿于长辈、丈夫的束缚,你故事中少女很勇敢,敢于为自己抗争,争取幸福。如果有身处同样境况的少女看到你的故事,受到启发,那么你的故事就能帮助到更多人。所以,你大可不必这么想,我们的立足点不同,但是一样很有意义。”丽萃:“玛丽,你可真会说话,我写的时候可没有你想的这么多。只要故事能吸引更多的人看,我就成功了。”信件寄出后,丽萃就一直期待收到《女士杂志》编辑的回信,整天在屋子里念叨,还问玛丽怎么不担心。玛丽受不了她祥林嫂的模样,找到机会就溜回房间。一直到二月底,伦敦的信件才姗姗来迟。很幸运的是,丽萃的故事被采纳了,但是考虑到她是新人,作品也还需要磨练,稿费一共只有2英镑。另外还附带了一份合同,希望丽萃尽快回签,他们会在收到回签的两周后刊登作品。不过玛丽的画却被退回来了,同时寄回的还有一封信。这位叫克莉丝汀的编辑郑重的向她表示歉意,她个人非常认可玛丽的作品,因此向上力荐。可惜杂志的创办人认为这幅女工图过于真实讽刺,尤其是那10先令的周薪,可能会挑动整个社会男性的神经,触动资本家的利益。《女人杂志》势单力薄,暂时无法承受可能到来的反扑。因此,十分抱歉,只能退稿,希望她不要气馁,可以试试向其他报刊杂志投稿。玛丽收到信件,有些失望,不过她也知道编辑说的实话。如果她的作品不能引起社会关注,也就罢了。一旦引起关注,北方工厂里有数以万计的女工,如果同时要求提高她们的工资,那工厂主们得损失多少英镑。届时,蛋糕被人瓜分的工厂主们,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谁都不知道。估计不仅《女士杂志》,恐怕连同班纳特家,都会遭到报复。玛丽有点后怕的捶捶自己的脑子,懊恼自己居然没想到这点。要知道,北方工厂主代表是英国的新兴资产,他们一群是通过君主立宪制给英王的权利带上镣铐,和皇室共同治理英国的掌权阶层。而班纳特家只是没有权势的普通乡绅,又如何能与他们对抗。她想帮助别人没错,但是要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绝对不能连累家人。
班纳特先生久居乡里,对这些并不敏感,也没有想到这点。万幸,《女士杂志》的创办人,是一位资深且理智的生意人,而不是热血青年。不然一旦登报,就无法挽回了。她又写了一封感谢信给这位编辑和创办人,感谢她们的提示,表示自己会将这份作品封存,也请两位务必保密。不久就接到了编辑的回信,称她和创始人一定会信守承诺,无论如何,都会替她保守秘密,请她不必担心。班纳特家只知道玛丽的作品没有被选上,却不知道原因。她们安慰玛丽,告诉她一次没选上很正常,让她不要放弃创作,任何出名的画家都不是一天练成的,丽萃只是过于幸运才被选上了。三月,丽萃的文章在《女士杂志》上刊登后,班纳特太太开始带着丽萃到处做客,将这件事大肆宣传。菲利普姨妈向来喜欢侄女,见到丽萃这么有出息,比班纳特太太还要高兴,逢人就夸,恨不得让麦里屯所有人都拜读一下侄女的作品。一时间,大家都知道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居然是个才女,作品都在杂志上刊登了。伊丽莎白不胜其烦,这种活动实在影响她的创作。但是看到妈妈和姨妈都这么开心,她又觉得配合一下,也无所谓。反正在待人处事上,她一向玲珑剔透、游刃有余。同龄男士们都开始期待,据说今年8月份,伊丽莎白小姐就要进入社交际。到时候,他们可要好好与这位才女探讨文学。而玛丽则沉下心来,将原画修改了一下,主要是将2枚硬币隐去,画面营造的氛围也不像之前那样过于惨淡,把握好尺度,点到为止的体现女工贫苦的生活。这样的话,既能博取人们的同情,又不至于太过批判。愚人节后,才将改好的画作重新寄出去,这次改寄《绅士的杂志》。这本杂志,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文艺、科学、新闻等众多领域,而且创办人作风大胆,刊登的可能性更大。这幅画上,她没有用玛丽·班纳特私章,反而给自己取了一个布朗·琼斯的男子笔名,她还去了一个较远的镇子寄信,留下的回信地址也是那个镇子的邮局。乡村生活13《绅士的杂志》的编辑克林顿先生,收到了一位布朗·琼斯先生的作品。他们杂志从创办到现在也几十年了,收到过各式各样的投稿,画作当然不在少数。从贵族少女、农女、妇女,甚至还有□□,应有尽有;近年来,随着工厂越铺越大,女工群体增大,她们也逐渐进入画师的笔下。作为资深文艺版面的编辑,他也收到过几幅,大都是展示女工穷困的生活。吸引克林顿先生的是,这幅画的笔法特别、极度真实,仿佛女工就站在他面前望着他。她的眼神,不是全然的麻木或者愤怒。是那种绝望中带着希望,希望中又蕴含着无限失望的复杂情绪,让人一下子走进了她的内心。那种被命运拨弄的无奈,与奋力的挣扎,让人忍不住产生一种想要拉她一把,将她救出漩涡的冲动。画师的功力确实不浅,如果刊登出去,应该能引起不少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