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越和宁王当然并不知道他们方才简短对话引起的后果。洛凭渊疾步走进静王的住处,看到洛湮华沉沉昏睡,原本苍白的脸上多了病态的潮红,呼吸急促,确实在发烧。谷雨见他神色关切,小声道:“主上早上还说了几句话,坐起来用了半碗粥,后来就说头晕,发起烧来,这会儿叫他都不回应了。”说到后面,声音里已带上了哭音。洛凭渊低声唤了两声,见静王没有反应,心里又是难过又是担忧。忍不住走到帐门张望,还好,杨总管已带着医正远远过来了,两个小医官跟在后面。太医院的医正王久莘年约六旬,精研孙氏《伤寒杂病论》,给静王把过脉,半晌不说话。洛凭渊想到这些年静王生病,太医院有时连御医都不肯派出来,对这医正就没有好脸色,冷淡地问道:“情况到底怎么样,王医正供职多年,也不是头一次给皇兄看病了,想来不至为难才是。”王医正被他的目光扫得如芒在背,他对四年前云王到太医院拍桌大骂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如今这位五皇子看来也不好惹,赶忙说道:“老臣不敢怠慢,静王殿下应是体质虚弱,路途劳顿之下先是中了暑热,又在山中受了些寒邪侵蚀,故而发热。尺脉虚滑,寸关迟滞,乃是体寒内外交逼之象。老臣奉命随行,也携了些对症药材,先吃上三服,或可将热度降下来。”宁王却不相信静王的病情有如此简单,他昨日所见可不似中暑,他淡淡问道:“我皇兄身上可还有别的病症,过去几年都生过什么病?你且先开方,再细细说来。”王久莘的鬓边不由得微微渗汗,他还是头一次面对宁王,想不到压迫感如此之重,难怪能坐镇靖羽卫,多闻他与静王颇有嫌隙,也不知细问病情是关心还是别有用意。他能做得了御医,自有一套明哲保身的方式,一边依言开方,一边思量,待医官拿了方子去抓药,才谨慎地说道:“大殿下早年受过伤,八脉俱损,失于调养,其中肺脉受创最重,故易犯咳喘。此乃旧疾,只宜缓缓补益,不可过于劳神动气。”此语与洛凭渊平日所见相符,但他昨天见到的病况更加严重,就问道:“除了肺脉,可还有其他痼疾?”王医正略微迟疑,他方才探脉,只觉静王的脉象异样,竟有几分若断若续,但又似已度过濒危的关头。他哪里敢多说,含糊道:“大殿下正当风寒,需待先退了烧,再查脉象,老臣此刻也不敢妄言。”又道,“大殿下已有数年未曾自宫中延医,或许期间又添了新疾也未可知。”这些话不能说没道理,洛凭渊听了,只冷冷说道:“也罢,你说他八脉俱损,如何损法,肺经重伤,又是如何伤法,前些年可有调治,用过什么方子,你好好想想,留神不要说错说漏了。”谷雨端了新熬好的药汤走回帐幕时,被问出一身汗的御医才如蒙大赦般离开,洛凭渊心事重重地扶起静王,看着棕黑色的药汁一小勺一小勺艰难地灌下去,光闻气味就觉得苦得厉害。按照王医正的说法,九年前刺客来袭那一次,静王将他和雪凝从太液池里救起时受了寒,接着又受伤,病根就从那时种下,之后每况愈下,总是不能缓过劲来。从御医那些吞吐闪烁的言辞中,他捕捉到,此后至少还有过两次重伤和伴随而来的大病,这是在宫里的时候;而从七年前出宫建府算起,在四五年的时间里,每年都有数次不得不向宫里延医。这还仅是王医正能说出来的状况。看到一碗药喝尽,他对谷雨说道:“让杨总管在外面守好,别放人进来,我运功给皇兄驱除风寒,或许能好得快些。”他说着,将手掌贴在静王背后的大椎穴上,缓缓输入真气。他计算好了,运功行气需要大半个时辰,到时外面的骑赛也差不多结束,自己正好赶回去。洛湮华在沉沉的昏睡中,觉得体内有温热的气流涌动,原本像在火炉中煎熬般的痛苦随之缓和,渐渐的多了安宁和舒适,仿佛浸在清凉的水中。他清醒过来时,傍晚的余晖斜斜地映入帐中,身边的谷雨正小心地用温热的毛巾帮他擦拭脸和手。静王动了动,感到自己像是刚出了一身汗,但昨天以来胸口的烦恶感觉已经消退,头脑也清明许多。“主上醒了,”谷雨惊喜地叫道,“您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病倒,杨总管和小的都要急死了。”他已经担惊受怕一天一夜,声音不由哽咽,“主上觉得好些么?”“我还好,”静王慢慢坐起身,他整个人仍然虚软,但不适感退去,竟觉得有些饿了。